品茶的艺术:探索口腔味觉奥秘与茶味十四型

  • 栏目:茶百科
  • 发布时间:2025-07-30 00:33:00
  • 浏览量:0

在品茶的世界里,每一口茶汤都蕴含着丰富的味觉体验。会喝茶的人,往往能“咻”的一声,将茶汤吸入嘴里,看似不雅,实则这是最专业、最地道的品茶方法。这种方法,旨在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从而品出茶的最佳风味。品茶时,一定要放得开,一口一口地抿,实在太过外行。

口腔中的味觉奥秘

口腔中遍布着味觉感受细胞,它们主要集中在舌头上。当我们喝茶或吃东西时,舌头是感知味道的主要器官。伸出舌头,照照镜子,你会看到上面布满了突起的小红点,这就是菌状乳头,而味蕾就隐藏在这些突起下方。

味蕾由许多味觉细胞组成。当茶汤中的味道通过舌头表面的味孔进入味蕾时,味觉细胞就会通过电信号将这些感觉传递到大脑,从而使我们感知到不同的味道。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味觉因人而异,一杯茶,一千个人喝,就有一千种味道。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蕾数量不同,大约在3000-10000个之间。味觉灵敏且记忆力好的人,天生具有品茶的天赋,但一般人通过多喝茶,也能逐渐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一些厉害的评茶师,每天品鉴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练就出“黄金舌头”。

味觉地图:舌尖的秘密

舌头上的不同区域负责感受不同的味道。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科学家黑尼希提出,后来被哈佛大学的教授写入著作,从而广泛为人所知。根据这一理论,舌尖负责感受甜味,舌头面上负责鲜味,舌前两侧负责咸味,舌后两侧负责酸味,而舌头后面则负责苦味。至于辣味,它实际上是一种轻微的痛觉,因此辣味不能算作真正的味觉。

品茶的艺术:探索口腔味觉奥秘与茶味十四型

后来的研究证明,味觉地图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舌头上的所有区域都能感受到这五种味道——酸甜苦咸鲜,只是相对来说,每个区域对某种味道更为敏感。

茶的14种常见滋味类型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在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的类型,这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以下列举了茶的14种常见滋味类型:

1. 浓烈型: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 浓强型: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入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 浓醇型: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 浓厚型: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

5. 醇厚型: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 陈醇型: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 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 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 清鲜型: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 甜醇型: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 鲜淡型: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 醇爽型: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 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 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通过了解这些滋味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茶的美妙之处,从而在品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