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重阳,寻香之旅:一场茶文化的体验与感悟

  • 栏目:茶百科
  • 发布时间:2025-08-11 02:54:15
  • 浏览量:0

秋分时节,重阳将至,我带着女儿漱玉,踏上了寻找茶香的旅程。我们来到了莱芜,与晨歌、端生兄相聚于茶斋,共同品味了泰山脚下无我茶会的宁静与美好。

在竹影婆娑的茶斋中,我们瀹泡了七十年代的老六堡茶和台湾紫藤庐周俞先生的普洱老熟沱。老茶如人,岁月沉淀,愈发醇香。秋气渐寒,老茶性温,与此时节相得益彰。

两款老茶汤色红浓透亮,入口糯绵甘滑,茶气充盈,饮之微有汗感。老六堡茶散发着浓郁的槟榔香,而老熟沱的糯米饭香中,又氤氲着淡淡的参香。普洱熟沱的茶汤厚重,略显甘甜,但老六堡茶自然陈化出的清凉喉感,却是普洱熟茶所不能比拟的,犹如春兰与秋菊,各有所长。

饮毕两款老茶,鲁姐将叶底混合,用陶壶煮饮。随后,一壶足火的慧苑坑老枞水仙粉墨登场。水仙茶汤醇厚,一入汤,浓郁的粽叶香与细幽的兰花香交织,在室内与光影交织,布散流荡。尽管不喜欢浓茶,但在三碗之后,竟有微醺之感。

淡茶温饮最养人,好茶容易贪杯,茶醉后的危害甚于酒醉。日常生活中,辣食厚味可能让人口重,觉得浓饮才够刺激。浓茶对健康不利,味厚则泄,泄泻发散太过,必伤及五脏六腑。清代李渔曾言,味浓了,则真味常被他物所夺,失其本性,这就是茶浓夺香的道理。

淡茶冲和恬淡,尽显茶中真味。唯有饮茶以温淡,才有滋养人体气血,通利血脉的功效,方显出茶的调理五脏六腑的药用。饮茶之人,不可不谨记。

晚聚一枝莲茶府,素心居士调素琴,晨哥先瀹三十年的陈年老观音,安安姐后瀹东方美人与阿里山金萱。东方美人蜜香浓郁,金萱奶香醉人。晨歌的传统老观音,瀹饮十余水,依旧水甜舒爽,余香满口。兰花香幽,熟果香渐显,几款茶下肚,身心愉悦,仿佛穿越了从春到秋、春华秋实的季节。

一天之内,与诸友共品好茶数种,自叹清福不浅。好茶总有令人愉悦的共性:无浮气、无青气、无杂味、无霉味。水滑、气沉、香幽,韵深。香气变化有层次感,且数泡之间,香气不会有太大落差。历经岁月沉淀的茶,越饮越甜,无火气、无燥感,入口咽喉有清凉感,入腹胃肠有温暖感,饮后腹背有明显的汗感与体感。

秋分重阳,寻香之旅:一场茶文化的体验与感悟

次日的九九重阳,岱庙的唐槐院里,一场近百人自发的无我茶会在秋阳疏影中缓缓展开。我和女儿席地布简陋茶席,清供翠竹一枝,黄花一簇,一瓯四盏,泡陈年生普,汤色如花,茶香如果,结缘左侧三位茶客。

无我茶会,最早由台湾的蔡荣章先生发起,主张无我、平等、分享、奉献和一味同心的无私精神。吃茶应持平常心,在当下中无我,忘却分别,身心与味蕾在肆意的放松舒展中,才能去尽享一盏茶的色、香、味、形、韵。尤其是在这千年古刹,止语之刻,茶性、人性、佛性,容易归于般若一味。在红尘中漂泊,难以无我。若能在吃茶、礼茶、敬茶之中,当下无我,不就是“吃茶尽在一得间”吗?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