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常茶为伴,做着茶,悟着茶,从这个微小的东西的角度看世界,你会想到什么?
“上瘾”
爱上茶是一种瘾,和体内的咖啡因无关。生理上的兴奋不能持续太久,但远古灵魂角落里挥之不去的感情却和我的心相连。不需要太多理由。你得翻遍所有东西找出它的血缘身份。太多与这个时代无关的故事和神话,打动不了你。如何说服抿了茶汤,已经迷了眼的茶客?
一旦我对茶上瘾,就像我前几个月清理窗边的一个小箱子一样。蜡烛每燃烧一次,必然会有一种无形的灵感引导我在坐案前开始阅读不可思议的《地藏经》。一旦开始探索茶汤的旅程,舌尖上的感官就像变幻莫测的航船,载着你一路驶向未知的天际。“世界没有尽头。”影片中,森no Riky抚摸着地球仪,在窗外的茶室里沉默不语。你我是不是带着世俗的眼光去茶山,以为眼见为实可以让我们一窥茶的世界?人类味蕾的秘密是几个味觉专家通过标准语言就能总结出来的?
“旅”
年轻时学茶,谈茶,情绪就像夏天漫山遍野的麻花。它们炽燃耀眼,大家都毫不犹豫地谈茶,争茶。有点老的热情依旧不减,在一些老城区找不到交心的对手,于是开始一行一行的描绘土地,逐渐拼贴出自己的茶叶路线图。40岁以后,生活又遇到瓶颈。我带着茶盒离开了熟悉了一二十年的城市,在另一个人口密集的北方进行了另一次探索之旅。很多同学问为什么是北京?不是风景优美的上海或者杭州?也许是北方的恶劣天气戏弄了我原本的战斗力,也许是北方人粗犷豪放的格局,不同于南方人含蓄自觉的性格,触动了我对南北方茶汤不同的想象。我开始在北京的国子监街找一个老角落安顿自己的灵魂,告别了台北三家茶室的悠闲日子,在这个只有80平米的空间里开始了我在北京的职业生涯。想象一下那个卖茶的离开寺庙去京都雅川练习卖茶的日子。独居的隐居生活不是这个阶段的生活话题。我听从了上帝的安排,开始了我在北京丰富却孤独的生活。
"窗口"
茶室应该有多大?茶人的世界可以想象有多大?近年来,日本建筑界对茶室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很少有原创的想法。日本茶室语言成熟,一个70cm 70cm的林口象征进入茶道时人人平等。一个神龛般的“床间”是茶室里最有灵性的空间,不到一叠榻榻米就是花径、香径、书径、茶汤对话的宇宙。从村田诸光的书院茶室到李秀的四折半(方丈)茶室,日本茶室的缩小是因为室内窗户从不同角度打开,让局促的空间变得无限宽阔。离京都桂林宫不远的“八窗轩”是我的最爱。在没有电灯的传统茶室里,顶部的天窗自然而平静地将光线洒入室内,温暖而丰富了茶汤。茶人在面对火堆的同时,可以穿过面前的小窗,用内心的寂静来呼应茶馆的意境。透过茶人侧面的窗户,客人们在灯光的映衬下欣赏着茶人娴熟而稳定的剪影。在无声的交流中,主客默契十足,自在自在。当风轻抚着茶室的松叶,像波浪一样铺进茶室的窗棂,一切声音和语言都失去了意义。
窗户是房子灵魂的出口,让现实中被压抑的生命寻求出来。中国人善用不同形状的窗框来丰富室内设计。阳光斜照的时候,镂空窗户的样品夹在粉墙上,是最好的墙面装饰。“借景入宅”也是传统造园的一大特色。通过水榭的设计,可以在家欣赏风景。自文徵明《品茶图》起,书斋与茶寮相邻而建,一两个茶童隔着一堵隔墙送水,供主客长谈一夜。中国的文人不需要规划一个独立的插花、焚香、挂画的空间。喝茶当然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项活动。2009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茶友,创作他们对中国茶室的想象,反响很大。几年过去了,当我在演讲中分享这些照片时,我仍然提出许多疑问。中国茶室的语言是什么?中国人需要固定的茶馆吗?在旅行或者迁徙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茶人总是习惯先找一个角落摆放茶座,哪怕只是酒店窗台边的一张小茶几。当席子被陈列,茶具被铺开,似乎几道无形的气墙将这些平凡的田野与茶道的悠远灵动的世界隔绝开来。或许,中国人真的不需要正规的茶馆。茶人的心落在哪里,哪怕只是一卷草席,一个托盘,都是无限的宇宙。
“学习”
许多第一次见到我的新朋友总是问我在茶课上教什么。我总是笑而不答。似乎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好像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我一直在做一件上辈子没交代清楚的事情,这辈子又续约了。来到北京,只是想通过多年的茶务经验,低调地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安顿自己的生活。然而,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友一次又一次地拜访我,重新唤起了我对茶课的热情。在晚香二楼不到20平米的空间里重启我的茶课生涯。两岸的茶教育有什么不同?除了一般印象中茶艺师在职场上的培养,茶友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是要培养专业的茶师还是以茶为目标的茶人?没有教材,每周在十尺大小的茶馆借茶,表达对茶的信仰。教学其乐无穷,教学相长。
什么是茶学?学术还是学院派?《茶道极意》年,日本博德的仙人和尚写道:“夫茶道,心非术,术非心。”没头脑就瞎了,这是泡茶的妙法。可见手术还是很重要的。许次纾提出“心灵和双手都是悠闲自在的”。他首先拥有技能,然后用心去控制它。终于,连他的心也放下了,日子也轻松了。茶序的仪式分量重要吗?日本茶道首先让新手以严格的礼仪进入茶道,然后多年后老师口头教他们如何交流,这是很有道理的。我自己主张用简单的茶序来训练泡茶的逻辑,而泡茶汤主张用心量来衡量每一个泡茶汤的厚薄,而不是用时间来衡量。虽然过程漫长且不稳定,但最终能充分发挥茶人的特质。
区分茶与茶的过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初次见面茶的感性浪漫不再,放大的都是缺点。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茶。知道这个道理,学会慈悲,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可能是爱茶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