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起源正确的说法_茶树的起源和传播

  • 栏目:茶百科
  • 发布时间:2025-07-10 03:21:29
  • 浏览量:0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培育和利用茶树。但是,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叶的起源和存在,一定是在人们发现和利用茶树之前就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了,而且是在很久以后。人类用茶的经验也是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逐渐扩大,过了很久才逐渐出现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一直有争议。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发现,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的中心,这一点逐渐达成共识。由于地质变化和人工栽培,茶树开始遍布全国,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1)产地和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什么时候?那一定是3000多年前了。历史学家无法验证的问题最终被植物学家解决了。根据植物分类学的方法,他们追溯到源头。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他们认为茶树的起源已经有6000万到7000万年了。

茶树起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所认可。直到1824年以后,野生茶树才在印度被发现。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是茶树起源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争议。所有这些反对者都是基于印度野生茶树,他们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年左右就有提到野生大茶树,而今天的资料显示,全国10个省份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有198棵,其中云南有一棵,树龄达到1700年左右,仅云南省就有10多棵树干直径超过一米的树。在一些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高达数千亩。所以从古至今,我国发现的野生茶树,时间最早,体积大,数量多,分布广,性状各异,堪称天下第一。另外,通过考证,在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和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都属于中国茶树的品种。因此,中国是茶树的起源。

近几十年来,茶学与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对茶树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是茶树的起源。主要论点,简单地说,有三个方面:

1.来自茶树的自然分布

目前已发现的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有15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现已发现的山茶属植物有100多种,其中云贵高原有60多种,其中茶类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属的起源中心都集中在某个地区,说明这个地区是这个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西南地区山茶科和山茶属的高度集中,说明西南地区是山茶属的起源中心,是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化的角度来看

茶树的起源正确的说法_茶树的起源和传播

中国西南地区山峦起伏,峡谷纵横,地形多变,形成了许多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差异大的情况下,气候差异大,使得原本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扩散到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不同气候中,造成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为热带、亚热带大叶中叶茶树,温带中叶小叶茶树。植物学家认为一个物种最多样的地方是它的起源中心。西南三省是中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应该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在其系统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茶总是趋向于进化。所以,凡是原始茶树集中的地区,都属于茶树的起源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邻近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茶树的形态和生化特征,这也证明了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二)茶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中国在茶业方面对人类的贡献在于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并发展成为中国、东方乃至全世界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起源于巴蜀,后陆续向东南传播,以至于遍布全国。唐代传至日本、朝鲜,16世纪后由西方传入。因此,茶的传播历史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路线。

1.茶在中国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贾母”。因此,中国的茶产业最初是在南方孕育、发生和发展的。

(1)巴蜀是中国茶产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曾指出“饮茶始于秦人取蜀之后”,即饮茶在中国是在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最早在巴蜀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这种说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据文字记载和考证,巴蜀茶叶的生产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巴蜀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茶区,茶叶是贡品之一。

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王宝《童约》年才有记载。里面有两句话:“茶中煮万物”“舞阳买茶”。前者反映了在成都,西汉时期,不仅有喝茶的习俗,还有专门器具的出现。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五羊”这样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期,成都不仅成为中国的茶叶消费中心,而且根据后来的文献记载,很可能成为最早的茶叶集散地。不仅在先秦、秦汉乃至西晋以前,巴蜀还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将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随着巴蜀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茶产业得到加强。尤其是茶叶的加工和种植,首先传到了东方和南方。比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期建立的一个县,以茶闻名。茶陵靠近赣粤边界,表明西汉时期的茶叶生产已向湘粤赣周边地区扩散。

三国西晋时期,随着荆楚茶业和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日益发展,也因为地理条件的有利,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逐渐取代巴蜀在中国的茶文化传播。

三国时期,孙吴占据了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的部分地区和广东、福建、浙江的东南半部,也是中国茶产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地区。此时,南方种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了很大发展,饮茶也传到了北方的贵族家庭。

西晋长江中游茶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从西晋《荆州土记》年得到证明。有“武陵七县茶为上”之说,可见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和巴蜀独大全国的优势似乎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东晋南朝)茶产业的发展

北方豪门渡过山西西南后,渡江侨居国外,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在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茶崇拜的盛行,饮茶和茶文化也随之兴起

三晋以后,茶产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4)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唐代)的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如前所述,六朝以前,南方的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北方的饮茶者并不多。唐中期以后,如《桐君录》所言,“今关西、山东,吕燕各村皆食之,久不食,不茶不行”。而中原、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如命,所以南方的茶叶生产空前繁荣。尤其是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叶生产得到了特别的发展。

中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的茶叶产量不仅大大增加,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平的结果,湖州紫笋和常州洋县茶就成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正式转移到长江中下游。

江南的茶叶生产一片繁荣。当时据史书记载,安徽祁门一带,方圆一千里之内,到处种茶,没有山,从事茶叶的有78人。现在的江西东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到了唐代,它的茶产业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贡茶地处江南,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据唐代《膳夫经手录》等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茶叶产区已遍布今天的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现代茶叶产区大致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转移(宋代)

五代宋初以来,全国气候由暖转寒,导致江南茶业迅速发展,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代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古竹紫笋到福建建安茶的变化。唐代尚未形成气候的闽南、岭南地区茶产业明显活跃发达。

宋代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早春江南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延迟,无法保证清明节前茶叶送到京都。福建气候温暖,正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城三月尝新茶”。建安茶作为贡茶,必须精益求精,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生产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闽南、岭南茶区的兴起和发展。

因此,到了宋代,茶已经遍布全国。宋代的茶区已经基本符合现代茶区的范围。明清以后,只是制茶和各种茶的兴衰演变的问题。

2.茶叶在国外的传播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中国的茶、茶树、饮茶习俗和制茶技术传播到了全世界。最早传入日本和朝鲜,后由南方海路传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16世纪传到欧洲各国,然后传到美洲大陆,再从北方传到波斯和俄罗斯。

中唐时期,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和尚是最清楚的。他从天台山的国会寺回国时,带来了茶籽,种在日本的河边。这是中国茶树品种传播的最早记录。后来,日本人蒙

“茶”一词,一种西方语言,多源于当时海上通商口岸厦门、福建、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和加工技术,世界各地的茶,都与中国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