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种类很多,其中中国的种类最多。茶叶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徽茶是绿茶中的名贵茶叶。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徽茶的制作过程。
茶的制作过程
乌龙茶的制作过程是萎凋摇青炒制揉捻烘焙。
绿茶的生产工艺包括采摘、杀青、揉捻和干燥。
红茶的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萎凋、揉捻、醇化和干燥。
红茶生产工艺:采摘、杀青、揉捻、醇化、干燥。
白茶制作工艺:采摘、萎凋、干燥。
黄茶生产工艺:采摘、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徽茶的制作工艺
徽茶制作工艺精细,操作分为鲜叶处理、杀青、揉捻、理条、整形、冷却、炒制、采摘、储存八道工序。由抛、镗、钓、摇、拿、抛、搓、抓、直、拉等10个手势巧妙组合而成。
1.鲜叶处理
每年清明前,都要在谷雨中采摘生长早、丰肥的优质品种鲜叶。原料要嫩(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第一次)、分布均匀(大小长短一致)、新鲜(茶篮干净透气、芽头要轻放不要强压、雨露叶不要摘、当天发制)、四净(紫芽、细芽不要摘)。鲜叶进厂后必须放在通风、清洁、干燥的房档内。这期间要轻翻几遍,做到失水均匀,失去新鲜光泽,有香味透露出来,才可以准备。
2.谋杀
先把斜锅或者电煎锅刷干净,刷光滑。等锅温升到合适的温度,抹点机制茶专用油。当锅温达到130~150时,投入250 ~ 400克的八摊绿叶。煎法要闷抖结合,多闷少。要摊放,摇匀,勤翻,捞出,杀匀,杀透。
3.缠绕的
将杀青叶放在干净的竹帘上,将茶叶捧在手中,同向旋转。按照轻重——和轻重——的规律手势,揉碎棋子。揉搓至茶汁微微溢出,条数百分比90%左右。
4.组织文章
在65~70的倾斜壶中轻轻抓住茶叶,向同一方向揉捻,边修剪边抖落水分。直到茶棒不粘手,握成一团扔掉。
5.精炼和成型
锅内温度80,双手相对,四指微曲,如此反复在锅内来回滚动;待茶条基本均匀、七成干后,将壶温降至60以下,一手拿着茶叶沿壶壁同向旋转,用手掌力使茶条相互摩擦。直到露出白毛,茶条紧紧打结,微微卷曲。
6、站好凉
将成型的茶坯出锅,冷却30分钟,使茶条内外水分趋于均匀。
7.爆炒
冷却后放入56~60的斜锅中翻炒。轻翻、勤翻,达到色绿、香清、护幼的目的。炒至完全干透(含水量5%~6%)。
8.挑选和储存
经冷却、分拣、拣选后,可装入密封性能良好的铁皮皮箱或复合塑料防潮袋的纸箱中包装储存。
惠明茶产品的特点
徽茶翠绿有光泽,银光外露。冲泡后,滋味鲜甜醇厚,汤色清亮,嫩滑均匀,旗枪闪耀,芽直立,花香四溢,果甜爽口。具有兰花和水果的香气,茶汤清澈透亮,呈绿色。
徽茶是以当地人口的鲜叶、‘白静一号’、‘白静二号’和适宜徽茶生产的中小叶茶品种制成的优质绿茶。它的形状包括卷曲的和扁平的条纹。与其他茶叶相比,静宁县优越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
徽茶一般年份含游离氨基酸2.5 ~ 3.5%,高年份含3.5 ~ 4.5%,甜鲜味含游离氨基酸75 ~ 90%,酸苦味含10 ~ 25%。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含量分别为13 ~ 18.5%,1.5% ~ 2.5%,蛋白质高达32% ~ 38%。细胞模型实验表明,惠明茶叶能显著提高人体巨噬细胞(免疫细胞之一)损伤后对氧化应激的抵抗水平,保护或修复免疫细胞的氧化损伤,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常饮惠明茶,有消渴生津、利尿明目、解毒保健的作用。
徽茶的历史渊源
年记载:唐朝中期(847-859),静宁曾种植茶树。咸通二年(861),慧明和尚在南泉山建寺(今河西镇慧明寺村,寺以僧名,村以寺名)。慧明长老和畲族人在寺庙周围种茶。
年,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茶无处不在,不如出惠明寺穷头”。可见当时静宁茶叶种植普遍,茶产业兴盛。此地出产的茶叶品质好,因有僧人而得名“惠茗茶”。
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年记载,惠明茶于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成为贡品,芽茶年贡品为二斤。“民资当即宠信,黄红裹枫陈”。可见人民首都的致敬场面非同一般。
惠明茶的起源
徽茶历史悠久。相传唐朝中叶,有一位畲族老人,名叫雷太祖,带着四个儿子从广东逃到江西,后又从江西流浪到浙江。在去江西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和尚,和他相处的很好,一路走到了浙江。分手后,雷太祖在静宁县一个叫大池坑的荒凉深山码头搭了个茅草棚,父子二人靠垦荒种地为生。后来强人发现雷太祖侵占了他的土地,于是把雷太祖父子赶下山。雷太祖父子不得不再次过着漂泊的生活。正巧,他们在静宁县河西镇遇到了这位师兄。和尚非常同情雷太祖父子的遭遇。带他们去他们自己的神庙。原来这个和尚就是赤木山慧明寺的创始人。雷和尚父子奉命在惠明寺周围种茶,很快发展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惠明茶。